重庆姐弟坠亡案两被告人聊天记录曝光,如何从心理角度分析两人对话?

对事件的愤怒,应该;

对极端行为的反思,应该;

揣测被告人的心理,大可不必;

对于泯灭人性,突破社会道德的犯罪,我们应当保持愤怒,同时案件聊天记录的曝光,也令我开始反思,因为我看到了情感咨询案例的缩影。

张某在和叶某的对话中说到:

重庆姐弟坠亡案两被告人聊天记录曝光,如何从心理角度分析两人对话?重庆姐弟坠亡案两被告人聊天记录曝光,如何从心理角度分析两人对话?

从中可以看出这两个孩子就像张某的身上的缺点一样,令他在和女方恋爱中无法保持平等的位置,企图用低姿态来索取女方的爱。

恋爱应该是建立在平等的关系上,一个连自己亲生儿女都不爱,连一个父亲的责任都承担不了的人,如何去爱别人呢?

这令我想到咨询中那些大致相同的话:

是不是我变好看一点,他就不会离开我了。
我要是这么做,她是不是就会回来我身边。
我这么差,怎么能配得上她。

凡是产生诸如此想法的爱,已经不在是爱,而是病态的依赖,如同一个吸血虫依赖宿主一样,不惜一切要和对方在一起。

而这种病态的恋爱心理,就是失败家庭教育的产物。

家庭教育这个问题已经被社会关注多年,尤其是原生家庭造成的心理创伤,在成年后导致的各种极端案例,已经屡见不鲜。

案件中的被告人,从家庭教育的受害者,走入犯罪的沼泽。

在写这篇回答时,我去查阅了诸多资料,试图分析他们极端行为背后的产生原因。

但我发现这些原因,不仅仅是个案,已经存在于每个人心中的角角落落。

一、从女方的角度看极端行为

虽然女方在案件中并未直接插手杀人行为,但她在案件中是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在自己陷入极端思维时,利用男方张某对自己的依赖心理,多次逼迫和强迫男方张某做出杀人行为。

而这种强迫性行为,很有可能是受到“专制家庭教育”的影响。

专制型教育中的家长,只愿看到子女顺从的一面,要求孩子绝对服从自己的意见、作法、命令,说一不二,否者就实行专制,甚至体罚打骂。

专制型的父母认为他们的地位是高于子女的,在子女面前拥有说一不二的权利,子女应该绝对服从自己的意愿。

受家庭坏境影响,她认为爱一个人就要无条件服从,否则就是不爱。

这一点在聊天记录中,也有体现:

第一次:拿不爱自己,做为要挟。

重庆姐弟坠亡案两被告人聊天记录曝光,如何从心理角度分析两人对话?重庆姐弟坠亡案两被告人聊天记录曝光,如何从心理角度分析两人对话?

第二次,继续拿不爱自己做为要挟。

重庆姐弟坠亡案两被告人聊天记录曝光,如何从心理角度分析两人对话?重庆姐弟坠亡案两被告人聊天记录曝光,如何从心理角度分析两人对话?

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是很缺爱的,几乎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自我评价极低。

女方在生活中也存在有暴力倾向和割腕自残的行为,叶诚尘与张波的微信聊天内容也能反映出女方的强势地位,且思想和行为极端。

被称为上世纪最残忍的科学家之一的哈洛,曾作过一个母爱剥夺实验。

哈洛为了研究猴子行为,建立了一座猴子实验室,实验室执行一猴一笼的隔离喂养,哪怕是刚出生的小猴子,也要和母亲分离,这叫产妇剥离。

在观察这群猴子数年之后,哈洛发现了惊人的现象。

当初那群被产妇剥离后长大的猴子,成年后出现了明显的孤僻、抑郁和自闭,有的猴子甚至出现了强烈的自残性,出现了极其明显的心理问题。

这群幼猴中,有20只母猴产下了后代,其中7只对自己的孩子表现冷漠,对小猴不理不睬。

8只极其暴力的殴打、虐待自己的孩子,有4只更是残忍的杀死幼猴,其中一只幼猴直接被咬碎头骨而死亡。

只有1只母猴,笨拙的尝试给自己的孩子喂奶。

有关母亲缺失或母性剥夺的研究表明,早期的母爱缺失会对儿童的社会人际交往能力产生破坏性的影响。

乃至到了成年,他们往往还表现出人格失调、人际关系破裂、犯罪、父母角色意识与能力较差等倾向或特征。

埃里克森认为:

如果孩子感到被剥夺,被抛弃,那么有可能就为今后的不信任埋下伏笔。

我相信很多人在看完聊天记录时,都忍不住的愤怒、谩骂,但很少有人会反思,

其实,在亲密关系中的极端行为并不少见:

把微信的女生全部删光,不然就是不爱我。
信息要做到秒回,不然就是不爱我。
甚至失恋后,割腕自残,企图绑住对方。

既然你都不愿意做,那肯定就是不爱我了。

如果男方缺少独立自主的能力,很难对这些病态控制,做出有效处理。

二、从男方角度看极端行为

最让我感到惊讶的应该属这个:

重庆姐弟坠亡案两被告人聊天记录曝光,如何从心理角度分析两人对话?重庆姐弟坠亡案两被告人聊天记录曝光,如何从心理角度分析两人对话?

明明女方说出那么多伤害自己的言论,甚至要伤害自己的家人,为什么他还要选择和好呢?

我认为是依赖,他把依赖当成爱,确切的说是一种寄生心里,没有别人就无法生存。

在心理学上,有一种因过分依赖而引起的心理失调,称为“消极性依赖人格失调”。

患有这种疾病的人,没有自我认知,他们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全都寄托在同别人的情感关系上。

赫胥在他的著作《犯罪原因》中写道:

控制人们不犯罪的因素有四个,它们分别是:附着、奉献、参与、信仰。

一个人越是在感情上附着于自己的父母、学校或者某一社会团体,就越不可能犯罪。

因为他会考虑父母养育自己的辛苦,从良心和理想上调取力量,降低犯罪行为。

而男方张某很显然将自己情感依附在具有极端行为的女方身上,造成了心理认知失衡,而女方的多次逼迫,造成“依附”缺乏,即心理矛盾和冲突,他认为只有通过犯罪行为才能继续得到情感依附。

以上,仅是个人判断,供大家评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三优号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474187172@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发布者:乔乔,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uuuhao.com/33258.html

(0)
乔乔乔乔作者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