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亚夫的性格特点,周亚夫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一、人物简介

周亚夫,太尉周勃的次子。西汉名将,汉景帝时期官至丞相。

汉文帝时,任河内守,封条侯。景帝前元三年(前154),以太尉身份率军平定吴楚七国之乱。五年后,迁丞相。后元元年(前143),其子被人告发盗买官器。因受牵连,召诣廷尉,绝食五日,呕血而死。

二、展露头角

《史记》三十世家 绛侯周勃世家

【原文】

后元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於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於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兒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於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月馀,三军皆罢。乃拜亚夫为中尉。

【译文】

文帝后元六年(前158),匈奴大举入侵边境。文帝便任命宗正刘礼为将军,驻军霸上;任命祝兹侯厉为将军,驻军棘门;任命河内郡守周亚夫为将军,驻军细柳:以便防备匈奴。皇帝亲自去尉劳军队。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一直奔驰进入,从将军到下属官兵都骑马迎送。之后到达细柳军营,军中官兵都披持铠甲,兵刃锐利,弓弩张开,弓弦拉满。天子的前导来到军营,不能进入。前导说:“天子就要到了!”军门都尉说:“我们将军命令说‘在军中只能听将军的命令,不听天子的诏令’。”过了不久,皇帝到了,又不能进入。于是皇帝便派使者手持符节给将军下诏令:“我要进去慰劳军队。”亚夫这才传话打开军营大门。营门的守卫士官对皇帝的车马随从说:“将军有规定,军营里不准驱马奔驰。”于是天子就拉紧缰绳慢慢行进。到了营中,将军周亚夫手拿武器拱手行礼说:“穿戴盔甲的将士不能跪拜,请允许我以军礼参见皇上。”天子被他感动了,马上变得面容庄重,靠在车着横木上向官兵致意。派人向周亚夫致谢说:“皇帝特来慰劳将军。”完成劳军的礼仪后离去。一出营门,群臣都露出惊怪之色。文帝说:“啊,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呀!从前在霸上和棘门军营看到的,简直像是儿戏,他们的将军本来就可能受袭击被俘虏。至于亚夫,怎么可能去侵犯他呢!”称赞他很久。过了一个多月,三支军队都撤除了。文帝便授予周亚夫中尉的官职。

【解析】

这一段是史记记载的汉文帝时期关于周亚夫的主要事迹。

汉文帝防备匈奴,部署了三支军队:霸上、棘门、细柳,而周亚夫就是细柳营的最高指挥官。

汉文帝亲自去视察(慰劳)军队,在霸上与棘门,统帅与将领都一路骑马跟随汉文帝检阅。到了细柳营,周亚夫却坏了规矩。先是汉文帝的前导人员来打招呼说皇帝马上就到提前做好准备,但细柳营的官兵却荷枪实弹严阵以待,说是只听从部队指挥官的命令。

等皇帝到了军营门口,周亚夫不仅没有出门迎接,居然还不让领导进门,要让皇帝持节通报之后才允许进入,而且还要按照将军的规定“不许驱驰,只能慢慢走”。见到周亚夫之后,周亚夫居然不向皇帝行礼,整个巡视团队按照周亚夫的规矩完成巡视。搞得领导和随同视察的官员都很没面子。

皇帝本来是一个例行视察军队的工作,按照传统流程就是,前导先来打招呼,然后部队官兵做好迎接准备,陪同领导在营地里开车转一圈就完成了。可周亚夫偏偏我行我素不按规矩来,尤其是还来一句“军中只闻将军令,不闻天子诏”,让领导按照他的规矩来,搞得领导灰头土脸。

这就是运气吧,周亚夫的这次个人秀却给领导留下了深刻印象,非但没有处分还给他升了官,感觉就像撞了狗屎运。那么汉文帝为什么会这么做呢?细细的分析一下:第一、当时整个视察组被周亚夫搞得灰头土脸,如果对周亚夫打击报复不仅对自己没有好处,还显得自己没有气量,所以不可能当场收拾周亚夫。但让领导当场吃瘪,就算再有气量的领导也不应该事后给他升官啊?这就有了第二点,领导觉得这个人有用。会迎合领导给领导面子的将领固然让领导舒服,但面对彪悍的匈奴军队时,匈奴人不会考虑汉朝军队的面子。汉文帝应该是清楚的认识到了这一点。尽管周亚夫让自己权威扫地,但周亚夫治理军队的才能还是得到汉文帝认可的,在向太子交接班的时候还特意点了周亚夫的名“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用人之际也就不做太多苛求了,尽管这个人目无领导不守常规,还是给周亚夫升了官。相当于向军界表明了自己的思想,皇帝需要的是能打仗的军队。

通过这件事也看出来周亚夫的性格:我行我素、目无领导、狂放不羁、恃才傲物。这也就注定了他最后的悲剧结局。

三、平定叛乱

《史记》三十世家 绛侯周勃世家

【原文】

孝景三年,吴楚反。亚夫以中尉为太尉,东击吴楚。因自请上曰:“楚兵剽轻,难与争锋。原以梁委之,绝其粮道,乃可制。”上许之。

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急,请救。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而守。梁日使使请太尉,太尉守便宜,不肯往。梁上书言景帝,景帝使使诏救梁。太尉不奉诏,坚壁不出,而使轻骑兵弓高侯等绝吴楚兵後食道。吴兵乏粮,饥,数欲挑战,终不出。夜,军中惊,内相攻击扰乱,至於太尉帐下。太尉终卧不起。顷之,复定。後吴奔壁东南陬,太尉使备西北。已而其精兵果奔西北,不得入。吴兵既饿,乃引而去。太尉出精兵追击,大破之。吴王濞弃其军,而与壮士数千人亡走,保於江南丹徒。汉兵因乘胜,遂尽虏之,降其兵,购吴王千金。月馀,越人斩吴王头以告。凡相攻守三月,而吴楚破平。於是诸将乃以太尉计谋为是。由此梁孝王与太尉有卻。

【译文】

景帝三年(前154),吴、楚等七国叛乱。周亚夫由中尉升任太尉,领兵攻打吴、楚叛军。于是周亚夫亲自请示皇帝说:“楚兵勇猛轻捷,很难与他们交战取胜。我希望先把梁国放弃,让他们进攻,我们去断绝他们的粮道,这样才能把他们制服。”景帝同意这个意见。

  太尉周亚夫把各路军队会合到荥阳之后,吴国叛军正在进攻梁国,梁国形势危急,请求援救。而太尉却领兵向东北跑到昌邑,深沟高垒坚守不出。梁国天天派使者向太尉求救,太尉认为坚守有利,不肯去救。梁国上书报告景帝,景帝随即派使者诏令太尉救梁。太尉不遵从皇帝的诏令,坚守营垒仍不出兵,而是派遣轻骑兵由弓高侯等人率领去断绝吴、楚叛军后方的粮道。吴国军队缺乏粮食,士兵饥饿,屡次挑战,可是汉军始终也不出来。夜里,汉军营中受惊,军内互相攻击扰乱,甚至闹到了太尉的营帐之下。太尉却始终静卧不起。时间不久,就恢复了安定。后来吴军朝汉军军营东南角奔来,太尉让人们注意防备西北。接着吴国精兵果然奔到了西北,但不能攻入。吴兵已经饿了,于是就撤退离去。太尉派精兵去追击,大败吴军。吴王刘濞抛弃了他的大军,与几千名精壮士卒逃跑,逃到江南丹徒自保。汉兵于是乘胜追击,完全俘虏了叛军,并使他们投降,又悬赏千金买吴王之头。过了一个多月,就有越人斩了吴王的头来报告。双方攻守一共只有三个月,吴、楚叛乱就被打败平定了。于是将领们才认识到太尉的计谋是正确的。可是由于这次平叛。梁孝王却和太尉有了仇怨。

【解析】

平定七国叛乱的过程中,从战略谋划到战术实施都是周亚夫在掌握主动,对整个战场形势以及战局的发展的判断可以说完全在周亚夫的预料之中,在军事技术上,周亚夫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名将。然而也正是在这次平叛,周亚夫军事才能之外的性格缺陷再次暴露无遗,也为他最终受到打击迫害埋下了伏笔。

首先,放弃梁国断敌粮道的战略从军事角度看没有问题,但从政治角度看就问题很大。梁王是太后最宠爱的儿子,也是汉景帝的亲弟弟。周亚夫的战略等于是以梁王为诱饵吸引叛军主力,让皇帝的亲弟弟承受主要伤害。从战略层面就没有考虑梁王的安危,这一下至少把太后和梁王全都得罪了。

其次,梁王多次求援,周亚夫不救,汉景帝亲自下诏救援梁国,周亚夫依然不听,这更是完全不把领导放在眼里。就算你周亚夫的判断完全正确,也会让领导感觉很不舒服,因为皇帝对整个战局的调度失去了控制。将领和部队失去了控制,在所有皇帝眼里都是不可触碰的逆鳞。

最后,战争结束所有人都认为是周亚夫指挥得当才取得了胜利,所有的功劳和荣誉都被周亚夫抢走,这也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周亚夫的光芒掩盖了皇帝和梁王,功高震主必然会受到猜忌。周亚夫回朝后,朝廷重新设置了太尉官,周亚夫升任丞相。这个人事安排看似给了周亚夫荣誉,其实是解除了周亚夫的兵权,而且是刚得胜回朝就解除兵权。

到这个时候,尽管周亚夫犯了一大堆政治错误,但毕竟是战场功臣,汉景帝并没有打击周亚夫。一方面是处于面子的考虑,更重要的方面是汉景帝还需要留着周亚夫来制衡梁王。七国之乱后,梁王得到了非常高的荣誉和地位,太后一度想让梁王接替汉景帝继位,而且梁王自己也有了夺位的野心。而此时能制衡梁王的也只有周亚夫了。

四、遭受打击

《史记》三十世家 绛侯周勃世家

【原文】

景帝废栗太子,丞相固争之,不得。景帝由此疏之。而梁孝王每朝,常与太后言条侯之短。

  窦太后曰:“皇后兄王信可侯也。”景帝让曰:“始南皮、章武侯先帝不侯,及臣即位乃侯之。信未得封也。”窦太后曰:“人主各以时行耳。自窦长君在时,竟不得侯,死後乃其子彭祖顾得侯。吾甚恨之。帝趣侯信也!”景帝曰:“请得与丞相议之。”丞相议之,亚夫曰:“高皇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景帝默然而止。

  其後匈奴王徐卢等五人降,景帝欲侯之以劝後。丞相亚夫曰:“彼背其主降陛下,陛下侯之,则何以责人臣不守节者乎?”景帝曰:“丞相议不可用。”乃悉封徐卢等为列侯。亚夫因谢病。景帝中三年,以病免相。

  顷之,景帝居禁中,召条侯,赐食。独置大胾,无切肉,又不置櫡。条侯心不平,顾谓尚席取櫡。景帝视而笑曰:“此不足君所乎?”条侯免冠谢。上起,条侯因趋出。景帝以目送之,曰:“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

【译文】

景帝废栗太子,丞相周亚夫极力争辩,也未能劝阻。景帝从此就疏远了他。而梁孝王每次进京朝见,常常跟太后讲条侯周亚夫的短处。

  有一天,窦太后说:“皇后的哥哥王信可以封侯了。”景帝推辞说:“起初南皮侯(窦彭祖)、章武侯(窦广国)先帝都没封他们为侯,等到我即位之后才封他们。王信现在还不能封啊。”窦太后说:“君主们都是各自按照当时的情况行事。我哥哥窦长君在世的时候,竟不能被封侯,死后他的儿子彭祖反倒封侯了,这件事我非常悔恨,皇上赶快封王信为侯吧!”景帝说:“这件事需要和丞相商议一下。”景帝就与丞相商议,周亚夫说:“当初高皇帝规定‘不是刘氏家族的人不能封王,不是能功的人不能封侯,谁不遵守这个规定,天下人共同攻击他’。如今王信虽然是皇后的哥哥,但没有立功,封他为侯是违背规约的。”景帝听了默默无言,只好作罢。

  后来匈奴王徐卢等五人投降汉朝。景帝想要封他们为侯以鼓励后来的人。丞相周亚夫说:“那几个人背叛他们的君主投降陛下,陛下如果封他们为侯,那还怎么去责备不守节操的臣子呢?”景帝说:“丞相的意见的不能采用。”于是把唯徐卢等人全都封为列侯。周亚夫因而称病退居在家中。景帝中元三年(前147),周亚夫因病被免去丞相职务。

  不久,景帝在皇宫中召见条侯,赏赐酒食。席上只放了一大块没有切碎的肉,不也放筷子。条侯心中不满,扭头就叫管宴席的官拿筷子来。景帝看到后笑着说:“这些不能满足您的需要吗?”条侯脱下帽子谢罪。皇帝起身,条侯趁机快步走出。景帝目送他出去后说:“这个遇事就不满意的人不能任少主的大臣啊!”

【解析】

周亚夫的政治能力确实很低。身为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辅佐帝王的最高官职。在接班人问题、权力交接问题、外交政策等重大事件上没有一件作对的,以至于汉景帝最后一次给他机会的时候,他居然转身离去,汉景帝也就没有办法再用这个人了。是他自己一步步的把自己的前程断送掉了。

第一,接班人问题。在汉景帝的接班人问题上,周亚夫极力干预,不管出于什么想法,周亚夫的行为都会让皇帝对这个军界大佬心存忌惮。万一在接班人的问题上导致军心不稳,整个帝国都有可能陷入动乱,汉景帝必须对周亚夫实施打压,控制局势。

第二,王信是皇后的弟弟,扶持王信就是壮大后党,壮大后党就是稳固太子的地位。而这个时候周亚夫又一次站出来阻挠,皇帝必然会怀疑周亚夫是对新太子不满,意图阻挠太子势力壮大,甚至日后可能会有干预政权交接的可能。

第三,面对投降的匈奴王,汉景帝要用几个虚设的侯爵来拉拢人心。但周亚夫有一次和领导唱反调,这次领导没有给他面子,直接对他进行了批评。很明显,汉景帝对周亚夫政治上的幼稚和愚蠢已经忍无可忍,免去了他的职务。

经过这些错误之后,皇帝虽然对他不满,但并没有完全放弃,不久就又给了他一次机会。皇帝赏赐酒食,给了周亚夫一块肉却没有给他筷子。其实这是有用意的。汉景帝的意思应该是说:我这里依然可以分给你肉,但你能不能吃的到就要看你的表现了。而且这块肉很有可能就是在太子的班底里给周亚夫留一个位置,毕竟周亚夫这样的天才将领还是非常难得的。但周亚夫却直接走掉了。汉景帝也只能无奈的感叹“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太子的班底里不能留你了。

五、悲剧命运

《史记》三十世家 绛侯周勃世家

【原文】

居无何,条侯子为父买工官尚方甲楯五百被可以葬者。取庸苦之,不予钱。庸知其盗买官器,怒而上变告子,事连条侯。书既闻上,上下吏。吏簿责条侯,条侯不对。景帝骂之曰:“吾不用也。”召诣廷尉。廷尉责曰:“君侯欲反邪?”亚夫曰:“臣所买器,乃葬器也,何谓反邪?”吏曰:“君侯纵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吏侵之益急。初,吏捕条侯,条侯欲自杀,夫人止之,以故不得死,遂入廷尉。因不食五日,呕血而死。国除。

【译文】

过了不久,条侯的儿子从专做后家用品的工官那里给父亲买了五百件殉葬用的盔甲盾牌。搬运的雇工很受累,可是不给钱。雇工们知道他偷买天子用的器物,一怒就上告周亚夫的儿子要反叛,事情自然牵连到条侯。雇工的上书呈报给景帝,景帝交给官吏查办。官吏按文书上内容一一责问条侯,条侯拒不回答。景帝责骂他说:“我不任用你了。”并下令把周亚夫交到廷尉那里去。廷尉责问说:“您是想造反吗?”周亚夫说:“我所买的器物都是殉葬用的,怎么说是要造反呢?”狱吏说:“您纵使不在地上造反,也要到地下去造反吧!”狱吏逼迫越来越加紧。起初,狱吏逮捕条侯的时候,条侯想自杀,夫人制止了他。因此没能死,接着就进了廷尉的监狱。周亚夫于是五天不吃饭,吐血而死。他的封地被撤除。

【解析】

周亚夫私卖甲盾意图谋反这件事,本是个可有可无可大可小的罪名,判不判罪也就是上面一句话。但周亚夫的态度却把自己推上了死路。本来认个错求个饶,以汉景帝的气量应该也不会给他定死罪,但他却一脸的不服气,搞得皇帝下不来台,那就没办法了,不收拾周亚夫皇帝的面子没地方搁。以前不收拾周亚夫,一是因为他确实有才能,汉景帝觉得他有用;二是有梁王这个威胁存在,需要周亚夫来制衡梁王。但现在情况变了,周亚夫完全跟皇帝唱反调已经没有办法再启用了,而且梁王已经死了,周亚夫存在的意义也就不再那么大了。最终周亚夫被下狱,绝食而死。

六、总结评价

《史记》三十世家 绛侯周勃世家

【原文】

太史公曰:亚夫之用兵,持威重,执坚刃,穰苴曷有加焉!足己而不学,守节不逊,终以穷困。悲夫!

【译文】

太史公说:周亚夫的用兵,一直保持威严庄重,坚韧不拔,即使司马穰苴这样的名将怎能超过他呢?可惜他自满自足而不虚心学习,能谨守节操但不知恭顺,最后以穷途困窘而告终,真令人悲伤啊!

【解析】

司马迁对周亚夫的评价非常中肯,一方面对周亚夫的军事才能给予了足够的肯定,另一方面对周亚夫的性格缺陷也一针见血“不虚心学习,不懂得恭顺”。最终落得个悲惨结局。

现实生活中这类人也并不少见,大部分都是有一定的技术特长的人,仗着自己有某方面的一技之长我行我素、目无领导、骄傲自大、狂放不羁,而结局也都和周亚夫差不多,最后大都郁郁不得志,穷途困窘而告终。以史为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三优号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474187172@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发布者:乔乔,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uuuhao.com/31352.html

(1)
乔乔乔乔作者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