嫩草研究所入口一二三四为什么进不去?含羞草实验所入口免费进入欢迎您

嫩草研究所入口一二三四为什么进不去?含羞草实验所入口免费进入欢迎您1

盖章申请,两个多月未获审批

“从来没有(遇到拖这么久的),这是不可能想象的情况”,8月4日,国内某高校教授杨守善(化名)在电话中告诉《知识分子》。

 

杨守善是国内一位研究海洋病毒的科学家。今年,他要和国内9个单位的其他55名研究者共同执行一项名叫 “中国主要自然疫源性病毒资源的科学调查”(以下简称为 “病毒资源调查”)的项目。

 

该项目是科技部2019年提出并设立的27个基础资源调查专项之一。根据科技部文件,27个专项为面向科学目标和国家战略需求的基础性工作,将从申报的科研团队中择优委任为执行方 [1]。

 

2019年12月16日,位于北京昌平的中国疾病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以下简称传染病所)获科技部批准,牵头承担病毒资源调查专项,项目负责人为该所研究员、病毒学家张永振,项目资金预算1358万元。

 

专项原计划在今年1月启动,受新冠疫情影响,项目任务书提交给科技部的时间可推迟到5月。

 

杨守善告诉《知识分子》,项目组5月27日通过牵头单位传染病所向其上级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中国疾控中心)提交盖章申请,但直到8月初,该专项的任务书仍未能提交到科技部,原因是任务书还在中国疾控中心处审核。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期的其他26个项目都已递交任务书。

 

杨守善表示,提交纸质版项目任务书是获得科技部资金批复前的最后一步,该任务书需要牵头单位传染病所向其上级主管部门,即中国疾控中心申请协助,上交至推荐单位并加盖推荐单位公章,最后再递交给科技部。该项目的推荐单位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2

不盖章有何理由?

中国疾控中心自己申请的项目,盖章为何 “拖” 了如此之久?杨守善表示难以理解。

 

“只要立了项,签任务书就是走个流程,(传染病所和中国疾控中心科技办)都在同一个院子里,一天就办完了。”

 

杨守善介绍了项目组在提交盖章申请之后的详细经过。

 

首先是6月9日,中国疾控中心向传染病所退回张永振项目组的盖章申请,并提出三个有关书面文件的问题。

 

6月18日,传染病所要求张永振项目组给出三个问题的回复。当天,张永振项目组给出回复。此后,上交的信息如石沉大海,一直没有得到反馈。

 

《知识分子》获得的文件显示,中国疾控中心提出的书面文件的三个问题,包括任务书封面未加盖法人公章、子课题一任务书中目标和指标与申报书不一致,并要求审核项目子课题一承担单位能否开展烈性病毒研究。

 

“第一个问题说你没盖章,这不是睁眼说瞎话吗,明明章就盖在上面”;杨守善表示,“又说合同考核指标不一致,实际上是一致的;我们的工作不涉及病毒培养,不需要P3(资质),都是做的灭活病毒。” 他表示,任务书电子版在走最后的盖章流程之前已提交科技部审核通过,而科技部审核完是不能修改的。

 

7月3日,传染病所再次要求项目组提供项目参与单位之一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下称武汉疾控)的任务合同书,否则无法进行后续流程。

 

杨守善告诉《知识分子》,该项目共涉及9个单位的合作,武汉疾控是其中之一,原本负责部分样本的采集,需要与传染病所签订子任务合同书。但是,武汉疾控在今年1月12日已经声明终止与张永振团队的合作,并停止参与 “病毒资源调查” 项目。《知识分子》看到的一份盖武汉疾控公章的书面材料也出现了上述意见。

 

杨守善表示,武汉疾控退出 “不影响项目进行”,且4月底科技部已获悉并同意走退出流程,即项目组提交盖章任务书的同时附说明材料备案即可,但传染病所回复表示武汉疾控不给合同书,任务书就无法提交审核。

 

“其实就是找了个借口不给走流程了。” 杨守善认为,传染病所是项目的牵头单位,中国疾控中心是上级单位,“自己卡自己” 于理不合:“比如说你卖一台机器给别人,有个零件要换一下,不影响功能。买家都同意了,你爹说不行,不让卖。”

 

截至发稿,中国疾控中心和传染病所均未回复《知识分子》关于此事的问询。

 

同期另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的负责人向《知识分子》表示,他们承担的项目已于5月提交了由推荐单位盖章的任务书,科技部也已开始与团队接洽财务事宜,7月初项目开了启动会,已开始工作。他表示,之前没有听说过类似项目卡在任务书提交的情况。

 

《知识分子》从不同渠道获悉,科技部27个调研专项,其中26个目前已提交盖章任务书,走完手续流程。另据公开信息 [4],由中科院动物所、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等机构牵头的四个同期项目已召开启动会,标志项目启动。

3

预防新发疫情,病毒调查要前置

在杨守善看来,病毒调查项目 “刻不容缓”。新冠病毒这样的突发疫情给社会和个人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而我国自2000年以来的新发突发传染病均来源于野生动物。提前了解自然界中的病毒分布,是预防新发疫情的第一步。

 

此前,中科院武汉病毒所研究员石正丽等也呼吁 [3],病原监测工作对于预防冠状病毒进入人类社会非常重要。“我们可以监测大自然存在的这些病毒,花很少的代价,去主动发现病人,评估风险,提前预警,把预防的关口前移。在病毒找到我们之前,先找到病毒。”

 

“张永振老师一直提倡要摸清家底,要知道我们中国在自然疫源性病毒的数量、分布和规律,把这个摸清楚后,做到对疫情早发现、早解析、早预警,这是我们团队一直的宗旨。” 杨守善称。该项目预计持续时间60个月,将调查中国陆地和海洋全境野生动物携带病毒,解析超过150种、450亚型新病毒的基因组特征,鉴定潜在的致病性毒株,并最终建立标准化的国家级动物样本及病毒资源库。

 

作为传染病所的研究员,张永振目前也在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院及上海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任职。他和团队长期从事新发病毒的发现和研究工作,曾发现2000余种全新病毒。杨守善介绍,张永振的团队在过去十几年中长期和武汉疾控保持合作关系,分析研究武汉疾控提供的不明原因肺炎、发热病人样本。

 

1月5日,张永振团队在武汉疾控寄送的样本中检测到了新冠病毒并上报上海市卫健委和国家卫健委等主管部门。1月11日,该团队在病毒进化分析和流行病学论坛 Virological.org 上首次发布了新冠病毒的基因序列。[5]

 

“我们也知道有些领导对我们有些成果不高兴,觉得打乱了他们的计划…… 但这个事情都已经过了。这个项目是19年立项的,跟疫情是完全不相干的一些问题,结果还拿这些来做手脚,我们也是很气愤,”杨守善说,“但现在我们也是调整心态,把事情做好。”

 

虽然暂时未得到科技部的项目资金批复,但一些关键研究不能停下来,比如海洋病毒的采集。4-6月正是出海的关键时期,为了不耽误进度,负责海洋病毒采集的杨守善只能先用其他项目的结余经费出海。但是直到7月8日科考项目结束,任务书盖章事宜仍无进展。

 

张永振项目组曾多次联络传染病所和中国疾控中心,杨守善6月中旬也在微博上发声披露项目遇阻情况,但均未获有效回应。目前该项目在科技部的网站上为 “已截止” 状态,表明已过提交任务书的时间。项目的一些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在进行,但由于没有资金,一些课题组不得先利用结余的项目资金推进工作。

 

8月1日,项目组开了启动会,给大家打气。“没有资金,工作还要继续做” ,杨守善说。他表示,最后还是期盼项目书能尽快盖章,提交到科技部。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三优号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474187172@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发布者:乔乔,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uuuhao.com/26857.html

(5)
乔乔乔乔作者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