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红肠什么牌子最正宗?哈尔滨秋林红肠哪里最正宗?

我出生的城市哈尔滨在20世纪初还是个松花江边的小渔村。哈尔滨据说是满语“晒网场”的意思,文革期间有人提出要改名字,因为抗过大洪水,应该叫“缚龙市”云云,后来不了了之了。哈尔滨是随着20世纪初沙俄在黑龙江省建设中东铁路而迅速兴盛发展起来的。10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一大批逃避革命的沙俄贵族又来到哈尔滨,这些人被称为“白俄”。这些先后来到的俄国人在哈尔滨盖房子,建教堂,开商店,办工厂,使得哈尔滨成为一座充满俄罗斯风格的城市。

初中记忆:哈尔滨特色食品:红肠、列巴、大哈啤

中央大街是用长条石铺成的,两边都是欧洲风格的建筑,尖顶,圆窗,雕满异域情调塑像的门窗框和女儿墙,据说是仿圣彼得堡的涅瓦大街而建立的。高谊街和通江街上有好几个犹太风格的别墅。东正教的教堂很多,最大的要属省博物馆附近的尼古拉大教堂,这是全木结构的,据说俄罗斯有一座跟这座一样的,老百姓称之为“喇嘛台”。文革初期被红卫兵拆除了,非常可惜。现在幸存的最大的是索菲亚教堂。我的小学中学很多同学都是住在俄罗斯风格的老房子里,建造得特别结实,房屋举架很高,墙壁非常厚,门窗都是雕花的,地面铺着厚厚的木地板。

初中记忆:哈尔滨特色食品:红肠、列巴、大哈啤

在20世纪50年代末,侨居在哈尔滨的俄国人大都返回苏联了,但还留下一些。那时我家附近有一个大胡子老头,脸红红的,一大把白胡子,戴一顶呢帽,走路腰杆挺得很直。还有个干瘦的老太太,冬夏都戴着头巾,穿着裙子,就是在严寒冬季,也露出一截腿来。想当年他们应该都是俄国贵族,有钱有地位,受过良好教育,过着舒适的生活,而事过境迁,只能侨居他乡,度过余生。文革期间,中苏关系紧张,孩子们追着他们喊:“打倒苏修!”朝他们吐痰、扔石头,把老太太打得直哭。还有些中俄混血儿,俗称“二毛子”。

哈尔滨的很多地名跟俄罗斯有关,如“马迭尔”宾馆,“果戈里”大街,“斯大林”公园等。

哈尔滨的生活习俗也受俄罗斯影响,如房屋里面喜欢装修,男人豪饮,女性喜欢化浓妆爱打扮敢穿花哨服装等等。

早年有个叫秋林的俄国人,在哈尔滨开了两家商店,一家在道里区的中央大街上,被成为“道里秋林”;一家开在南岗区,称“南岗秋林”。这两家商店都是以生产和销售副食品为主,前店后厂,店里柜台上售卖的食品都是后面工厂直接生产出来的,非常新鲜可口,完全是俄罗斯风格的。直到我们生活的年代,这两家店还是叫“秋林”,已经成为当时哈尔滨人去商店买东西的代名词,“走啊,上秋林去!”

哈尔滨人语言中有很多用俄语发音的词汇,如“马达母”(老大娘)、“为得罗”(小水桶)、“布拉吉”(连衣裙)、大“列巴”(面包)、“塞克”(小长形面包)、“格瓦斯”(发酵不含酒精泡沫饮料)、“苏波汤”(番茄酱大头菜鸡蛋红菜汤)等等。

秋林售卖的副食品中保持着俄罗斯风格的主要有乳酪、奶油、果酱、香肠、小肚、腌马哈鱼籽、熏肉、熏鱼、酸黄瓜罐头,还有大面包、小塞克、奶油蛋糕等等,据说这些食品的加工方法很多在俄罗斯已经失传。

最有特点的一是大面包,也就是哈尔滨人称的“大列巴”,个头很大,一个有好几斤重,外面烘烤了有近两厘米厚的“壳”,里面松软,用刀切成一片一片的,抹上奶油、果酱、佐以乳酪、香肠、鱼子酱、酸黄瓜、苏波汤,就是一顿上好的俄式西餐。那时候每天道里秋林也就烤出几十个大列巴,要想买得早早去排队,每人只卖给一个,3元钱外加三斤半粮票。那时我最爱吃外面那层“壳”,特别是面包底下的硬壳。这样大个儿的面包在外地人眼中完全是个怪物,所以当时就流传着哈尔滨的“几大怪”,第一怪就是“大面包像锅盖”。时至今日,在哈尔滨市道里区中央大街的华梅西餐厅门旁边,每天都有人排着队买大列巴,但是现在的列巴个头小了很多,外面的壳也薄了很多,价格也贵了很多,但是不再收粮票啦。

二是香肠,主要有红肠、干肠、茶肠、粉肠、水晶肠,其中最有名气的当属红肠,就是熏制的肉肠,外表呈暗红色,尤以秋林的“里道斯”品牌和哈尔滨肉联的红肠最为地道。可以直接食用,亦可切片炒菜,闻着香,吃起来更香。久居外地,一想起它来就口水直流。在文革期间,买一斤红肠要收一斤肉票,因为它百分百肉制,一点不含其他辅料。当时一元多一斤,现在已经是20多元一斤了。

哈尔滨人吃红肠,那是一定要喝啤酒的。

哈尔滨与啤酒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中国最早的啤酒就是哈尔滨啤酒,电视广告上说的,“1900年”,正宗的俄罗斯风格。哈尔滨的啤酒消费量在全中国的城市里排名第一,世界的城市里排名第二,据说仅次于德国的慕尼黑。

哈尔滨人爱喝啤酒,能喝啤酒,是不争的事实。那段说哈尔滨“几大怪”的顺口溜,其中还有一句就是说哈尔滨人“喝啤酒像灌溉”。你若是真见过哈尔滨人狂喝啤酒,你就知道,这话一点也不夸张啊。

有一个段子描述哈尔滨人比赛喝啤酒的精彩场面:

两个人都非常能喝啤酒,互相谁也不服谁,有一天两个人一定要见一见高下。他们讲好了规矩,就开始比赛了。

两个人找了一张桌子做为比赛场,每个人搬来一箱啤酒。一箱是24瓶,箱子是硬塑料制成的,是专门装啤酒用的,没有盖子,箱子里面有24个方格,每个方格里放一瓶啤酒。把啤酒箱放在地下,一个人站在桌子的一边,裁判一声令下,比赛就开始了。

比赛的一条严格的规定就是不能用手碰啤酒瓶,只见两个人都背着手,弯下腰,用嘴从箱子里叼出一瓶啤酒,放在桌上,用牙咬住盖子一使劲,“呲”的一声,瓶盖被牙咬开了,把盖子吐掉,然后用嘴叼起酒瓶一仰脖,整瓶啤酒就“咕咚咕咚”地倒进嘴,经过嗓子眼灌进肚里!眨眼之间,一瓶啤酒喝光了,再用嘴叼着空酒瓶送回箱子里。这样就算喝完一瓶,紧接着,再叼出一瓶酒来,再咬开盖……整个过程中谁要是哪个环节弄不好,比方说叼不起瓶子来,咬不开盖,喝呛着了,瓶子掉了,喝不下去了……都算输了,如果两个人都是强手,这些问题都不会出现,那就只能看谁先喝完这箱24瓶啤酒,谁就是赢家啦。

初中记忆:哈尔滨特色食品:红肠、列巴、大哈啤

我没有真的见过这样的比赛,可我见过另一场喝啤酒的比赛,同样让我难忘。

我的父亲爱喝啤酒,在上个世纪的60年代末70年代初,我们家的几个孩子都分别担负过为他上街买啤酒的任务。先是姐姐,后又轮到我,我毕业下乡后,这个任务又交给了弟弟。

那时街上卖的啤酒有几种,一种是瓶装的,有生啤酒,3角钱一瓶,熟啤酒,4角钱一瓶。要用空啤酒酒瓶换。这些瓶子是特制的,也就是卖酒不卖瓶。至今哈尔滨仍然是这样卖啤酒,以至于多年后我在外地看到啤酒不用瓶换也能买还觉得很奇怪。另一种是散装的生啤酒,2角钱一大杯。后来这种大杯被玻璃罐头瓶所代替。

当时我家附近有几个买散装啤酒的地方,中央大街有两处,一个是冷食铺,一个是副食品商店。在尚志大街有一处是肉类食品商店。这几处的共同特点都是出售些熟肉食品和熟豆制品。同时出售瓶装和散装的啤酒。商店里都摆着几张桌子,供人们在这里喝啤酒用,常常可以看到一些人围坐在桌旁,桌上一层一层摆着几十杯啤酒,也就是几十个装满啤酒的玻璃罐头瓶。大家吵吵嚷嚷地每人拿起一杯,都是一口干杯的。还有些地方,往桌上端的是盆,就是那种大号的搪瓷洗脸盆,一满盆刚好是多少杯啤酒,端上桌后,大家用手里的罐头瓶去盆里挖一下,就满杯了,互相碰杯然后干杯。

那时啤酒也非常不好买,特别是瓶装啤酒难买,经常断货,每次如果能见到,简直如获至宝。心想爸爸今晚一定高兴,如果拎着空瓶子回家,就如同打了败仗没法见人似的。后来就主要去买散装啤酒了,有时候买这种啤酒还要配卖你一点熟食,不然不卖给你。

有一次我去买啤酒,就看到有一桌喝啤酒的人,吵吵嚷嚷正喝得热闹,其中有两个人不知怎么着就有了言语冲突,三两句不合,脸红脖子粗的就都站了起来。一个说:“你咋的,不服哇?”另一个说:“我凭啥?凭啥服你呀?”“不服喝酒!”“喝就喝,谁怕谁呀!”“拿酒来!上两盆酒!”就有人从商店柜台端回满满两大盆啤酒来!这哥俩也真不含糊,一人端了一大盆,互相还用盆“当”地碰了一下,干杯的意思,然后端起盆来,“咕咚咕咚”一口气,两个人真的都干掉了自己端着的那一大盆啤酒,在满桌人的叫好声中,他们握手言和啦。

当时请谁吃饭叫“冒沫”,因为啤酒有很多泡沫,那时候说求什么人办难办的事,都说:“你要请他‘冒沫’呀。”“请他‘冒沫’了吗?”

就连年轻的女孩子,也有很多很能喝啤酒的。一口气喝掉5、6瓶,面不改色。

还有规矩,不许上厕所。因为啤酒的水含量高,一瓶就是600多毫升,喝一肚子一会就想上厕所了,好,谁先忍不住的谁要被罚酒。

在这样的城市氛围熏陶之下,我自然也很能喝啤酒,1992年我下海经商到深圳,跟一个哈尔滨去的朋友经常在一起喝,中午一见面,找个饭店每人就是5瓶啤酒。那时广东人没见过这样阵势,一看到两个人要10瓶啤酒就吓一跳,总怕我们要多了喝不了。为避免言语麻烦我们就一次要两瓶,喝完再加多两瓶,喝够为止。哈尔滨人喝啤酒都是每人手拿一瓶,自己给自己倒酒,端杯就是干杯,喝一半放下要罚酒的。可是广东人当时不懂这个,看到你杯里空了,走过来就给你倒酒,但是他可不知道这是谁的酒那是谁的杯,经常给倒乱了,你怎么给他说明解释,他说他懂了,可是一会儿照样给你倒乱套。

几十年来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走到哪里都要品尝下当地的啤酒。10多年前在深圳开了一年的酒吧,喝过几十个牌子的外国啤酒。但是,至今我感觉最好喝的还是哈尔滨啤酒,是最便宜那种,哈尔滨人称之为“大哈啤”,现在的价格,2元一瓶。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三优号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474187172@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发布者:乔乔,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uuuhao.com/34149.html

(0)
乔乔乔乔作者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