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黄河的历史故事,黄河的由来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从古至今,如何应对自然灾害,一直是统治者们极其重视的大命题。早在两千多年前,齐国政治家管仲就提出:要治国,先要治好五类自然灾害,即水、旱、风雾雹霜、疫病、虫害。其中,水灾排在首位。

因此,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治水,几乎贯穿了整个漫长的历史中,并且形成了“不治水者国必亡”的共识。我国三千年文明发展史,可以看成一部防洪治水史。

01 早期治水故事

在远古时代,最出名的故事,当属大禹治水了。禹的父亲鲧,采取“水来土挡”的策略,导致水越淹越高,结果由于办事不给力,被处决了。

儿子禹,接过了父亲的烫手活,提出了疏导的思路,并且在治水期间,身体力行,与百姓一起劳动,“三过家门而不入”。十三年之后,他们的艰辛努力,换来了水患的平定,老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三千年华夏文明史,与治水不得不说的故事

大禹治水图

治水有功的禹,最终登上帝位。后来他的儿子启继承了帝位,世袭制由此诞生,我国第一个奴隶王朝——夏,就这样建立了起来。

所以,一定程度上说,中国的国家制度起源于治水。

启为了巩固治水的成果,特设了专门管理水、火、土、金、木的部门。据史料记载,其中有一个水官冥某,为了治理水患,因公殉职。

到了商朝末年,吴泰伯在梅里修筑“故吴”城后,大兴水利,他命人开凿的伯渎河,使沼泽变良田,当地百姓旱涝保收。这条河长约43公里,是中国历史上开凿的第一条人工河流。

02 春秋战国治水

春秋时期,随着铁制工具的推广,农业水利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淮南子》里记载,楚庄王九年(公元前605年),在楚国令尹孙叔敖的主持下,期思雩娄灌区顺利开建。这个灌区,位于河南固始县境内,至今还在发挥着灌溉作用,它是我国最古老的灌溉工程。

孙叔敖主持修建的另一个工程,位于安徽寿县境内,它就是芍陂。该工程据称,动用了数万民工,建成以后,对淮河以南地区的农业生产、水产养殖、航运交通等方面,都有巨大贡献。

三千年华夏文明史,与治水不得不说的故事

孙叔敖

西门豹,则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家。他带领民众,在漳河上开凿了十二座水渠,大大减少了洪水泛滥。水渠开通后,人们利用引水灌溉技术,将当地的盐碱质土壤,改良成了盛产稻米的黄金宝地。

公元前486年,既是战国时期的开端,又是京杭大运河建设的开端。因为在那一年,吴国夫差利用长江三角洲便利的自然条件,开凿了邗沟,这是大运河最早的一段。

邗沟建成当年冬天,夫差就通过河水运输士兵和粮草,于公元前484年,北上大败了齐国,成功跻身春秋五霸的行列。

因水利受益的,还有秦国。秦昭襄王五十一年(256),蜀郡太守李冰,带着儿子李二郎,开始了治理岷江的漫长征程。经过八年的艰辛努力,他们终于建成了都江堰。这一历史性工程,直接使成都平原成为了秦国最大的粮仓,秦国国力日益鼎盛。

国家一旦强大,野心便也膨胀了起来。秦国盯上了弱小的韩国,走投无路的韩桓王,只好硬着头皮派来了使者,水工郑国。公元前246年,郑国为了拖住秦国,向刚坐上王位的嬴政献计,一再劝说他修建水利项目。

聪明的秦王,怎会猜不到这是一条缓兵之计,项目还未开工,他就发现了不对劲的地方。郑国见势不妙,立即解释到:“修渠对秦国确实大有益处,我愿意倾尽全部心力,为这个工程做奉献。”

三千年华夏文明史,与治水不得不说的故事

嬴政剧照

最终,秦王采纳了郑国的建议。这项浩大的工程,历时十几年,灌溉土地达到了四万余顷,每亩的产量显著提升。土地富裕,民心安稳,心情大好的秦王,便将此渠命名为郑国渠。

尝到甜头的嬴政,又于公元前219年,命人在兴安县境内,开凿一条人工运河,用来运输军队和粮草。五年后,运河建成,它就是灵渠。灵渠的开通,为秦朝统一岭南地区,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

03 汉唐盛世治水

到了汉代,黄河水患上升为国家大事,西汉末年,负责治理黄河的贾让,提出了著名的“治河三策”,这三种治理方案分别是:上策建议人工改河,中策提倡建闸分洪,下策才是巩固堤防。

这一思想,虽然没有付诸实施,却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贾让因此成为了“汉代治河理论家”。

东汉时期,治理黄河的代表人物,是王景和王吴。东汉明帝时,这两位精通业务的水官,得到了皇帝的充分授权,他们修筑的堤防,全长一千多里,从河南荥阳一直到山东利津的入海口,动用的人力,更是达到了几十万。此后的八百多年里,黄河再也没有发生过大的改道,堤坝的决口次数也屈指可数。

到了三国两晋时代,无论魏、蜀、吴,还是南朝宋、齐、梁、陈,由于均地处长江流域,所以利用天然条件,开发了不少的水利工程,同时修建了一些堰塘。

三千年华夏文明史,与治水不得不说的故事

隋朝的一大水利成就,就是大运河。他们在前人开凿的运河基础上,连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在隋炀帝时期,前后修建了通济渠、永济渠、江南运河,与此前的刊沟一连四段,长度达到了五千里,总共耗时六年。

唐代不仅对历朝水利大项目进行维护优化,还在长江流域各地区,新修建了一系列的农业灌溉工程。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白居易。他在担任杭州刺史的时候,西湖水患已存在多年,年年堵、年年治,效果却不理想。而且原有堤坝低矮,也不牢固,导致湖水难以储存,到了干旱时节,无法灌溉农田。

机智如白居易,他在钱塘门外,修筑堤防,利用钱塘湖水实现了灌溉。这条堤防,因白居易的大功劳,被命名为“白公堤”。在他离任时,全城的老百姓,男女老少集体出动,为白居易践行,场面十分感人。

04 宋元时期治水

宋朝的水利事业,继续在长江流域做文章。不仅通过开凿荆襄运河,连接了长江和汉江水系,而且对太湖实现了治理。

这个时期的治水达人,包括范仲淹。天禧五年(1021),他来到泰州西溪,担任盐仓监。当地海堰荒废多年,大水泛滥,老百姓纷纷逃往外地。感到问题严重性的范仲淹,立即上书江淮漕运张纶,提出自己的建议:重修海堰。

三千年华夏文明史,与治水不得不说的故事

张纶很重视,马上向朝廷汇报了情况,于是仁宗任命范仲淹为兴化县令,全权负责修堰任务。范仲淹在工作期间,研究出了一套治水思想,即“浚河、修圩、置闸”三者并重。经过多年的持续修筑,堤防完工,长达数百里,流离失所的百姓终于回到了家乡。感激不尽的人们,将此堤亲切的称为“范公堤”。

宋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变法时期,颁布了一项政策法令:《农田水利约束》,在这套水利政策的影响之下,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兴修水利的热潮。《农田水利约束》,是我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农田水利法。

两年后,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担任齐州知州的曾巩,修建了一个水利项目,即北水门。这个项目的排水作用,一直持续到了现代,使得大明湖下雨时不暴涨,久旱时不干涸,堪称神奇。

苏轼的水利成就,不输他的文学成就。他在担任杭州太守时,修筑的苏堤,即实现了水利效用,又改善了地区环境。在长期的经验积累中,苏轼形成了自己的治水理论,提出既要摸准水的规律,来实现防灾减灾,还要在治理的同时,注重考虑社会反应。

到了元代,由于都城在北京,粮食依赖遥远的江南,为了从南往北运粮,朝廷启用大量人力,花了整整十年时间,挖通了洛州河、会通河,这样一来,新的京杭大运河,比绕道洛阳的隋唐大运河,减少了九百多公里物理距离。

三千年华夏文明史,与治水不得不说的故事

这中间,郭守敬的贡献巨大。当时他提出了一个设计方案:对隋唐大运河截弯取直,从此,京杭大运河的走向和格局,有了最初的轮廓。郭守敬的这一决定性举措,使他有了“京杭大运河之父”的美誉。

05 明清两代治水

明清时期,水利事业获得飞跃式发展,一批汉水支流的水利项目建设了起来,比如金华堰、板凳堰、乱石堰、天生堰、麻堰等等。还有不少的堤防工程,逐渐连成一体,比较出名的有武昌堤防、汉口堤防、荆江大堤、黄广大堤等。

明代的治水代表人物,有名臣于谦。明宣德六年(1431),他在河南、山西担任巡抚期间,把修堤筑防、发展农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任务。

据史料记载,于谦为了治理黄河水患,修建了数十公里的黄河大堤,并且在堤岸上每隔一里,安置一亭,设立亭长,负责巡视监督这一段的大堤安全。他还命人在河堤上植树种草,用以巩固堤防。

还有一位水利专家,叫潘季驯,他曾经四次主持过黄河治理工作。通过在一线的长期实践,他发明了“束水攻沙法”,即收紧河道,利用水的冲力来清淤防洪。这种方法因为效果好,被后世广泛采用。

三千年华夏文明史,与治水不得不说的故事

到了清代,一对治水父子兵出现在人们眼前,他们就是嵇曾筠、嵇璜。

其中,父亲嵇曾筠,担任过兵部侍郎、吏部尚书,主持了很多的治水工程,朝廷称他“视国家大事如家事,治水成绩显著”。

而他的第三个儿子,嵇璜,跟随父亲一起考察过黄河。乾隆十八年(1753),黄河洪水泛滥,百姓苦不堪言,乾隆帝询问满朝文武大官,谁能治水,竟无一人敢应答。

就在此时,嵇璜主动站了出来,然后通过一系列的挖渠引水操作,成功战胜了天灾。于是,每当哪里有水患,乾隆帝第一个想到的,总是嵇璜。

对于湖泊滩地,乾隆帝也有难得的认识。乾隆三十七年(1772),一个上谕中指出:如今各处都在开垦农田,蓄水的地方却越来越少,一旦涨起水来,多余的部分无处可去,后续定会引发天灾。这种行为对老百姓有害处,因此淤地不许复垦,违者将被治罪。

民族英雄林则徐,在治水方面也颇有心得。他的观点是“水利为农田之本”。在为官期间,林则徐曾经主持过黄河水患的治理,在江苏修建了不少重要的水利项目,还负责治理过白茆河、浏河等等。

三千年华夏文明史,与治水不得不说的故事

林则徐

后来,林则徐出了一部名为《畿辅水利议》的著作,可以看做他多年的治水经验总结,直到今天,依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回望远古故事,面对滔滔大洪水,远古西方人,第一选择是躲进诺亚方舟里,留个完身。而远古中国人,则在浪头最凶猛处,选择迎难而上。

只因为,中华民族骨子里,透出的坚韧和凝聚力,在漫长历史中,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洪堤。正是一代又一代伟大的治水精神, 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绵延至今,生生不息。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三优号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474187172@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uuuhao.com/3397.html

(0)
乔乔乔乔作者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