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是哪个朝代的?四大名著是什么唐代的?

用基于怀疑的创新性思维来学习九年级上册语文

我在加拿大教儿子学初中语文

第二十八讲:看似古文,实为白话,只因为罗贯中讲究语法!

看似古文,实为白话,只因为罗贯中讲究语法

我:接下来我们进入举世闻名的故事《三顾茅庐》,后来发展成一句成语。目的是表述爱才之心,礼贤下士时使用的。为了寻求真正的人才,不惜屈尊反复相求。“三”是个虚数,并不一定是实数。

儿子:哦?你的意思是,刘备可能去了不止三次?

我:不止如此!很可能去了三次见了三次,也可能只见了一次,甚至可能去了多次才谈得拢。反正史书没有确切地说第三次才见到的。

儿子:那为什么《三国演义》说是“三顾茅庐”?

我:这个你可以看看课后的阅读提示。

儿子:哦,关于此事,史书《三国志》里只有寥寥数语。只是小说中,罗贯中增加了故事的张力和神秘感。

本课的节选篇幅不长,人物个性却十分鲜明。

目的是让我们学习:如何抓住人物性格,已经体现故事的张力和神秘感呗?

我:完全正确。分析人物的性格,是如何凸显出来的?

关羽看了没看透,张飞根本不看,只有刘备看得远,看得深

看似古文,实为白话,只因为罗贯中讲究语法

我:节选的课文一开始就进入三顾茅庐的第三次。这时候关羽和张飞的态度已经变化了。因为两次拜访都走空了。所以三个人的态度有了明显的分歧。(因为这本书和这个故事很有普及性,具体的背景就不交代了)

儿子:啊,不行,不行。关于《三国演义》、罗贯中、刘备、诸葛亮等,我还不是十分清楚呢。你这么直接进入故事,我会懵逼的。给我时间,我先了解一下。

《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根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解以及民间三国故事传说经过艺术加工创作而成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第一部文人长篇小说, [2] 被列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和六大名著之一。明清时期甚至有“第一才子书”之称。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

罗贯中最突出的成就,就是塑造出了永远都光芒四射的典型人物。这些人物,几百年来都活跃在中国的舞台上,印在中国老百姓的心坎里。

情节曲折而新奇,语言个性化而凝练,也是罗贯中的历史小说的一个特征。

罗贯中不仅是被公认中国最早的章回体小说之一、“历史演义”类型的开山之作《三国演义》的作者,而且还分别被认为开创了章回体小说“英雄传奇”和“神魔小说”类型,《水浒传》和《三遂平妖传》的作者都有包含罗贯中的说法,而另一大类“世情小说”则源自改编自《水浒传》情节的《金瓶梅》。由此可以认为,罗贯中一人担当了中国古典长篇章回体小说四大主要类别鼻祖(或至少鼻祖之一),对中国小说的发展有划时代的意义。有人甚至称罗贯中为“中国古代小说之王”。

看似古文,实为白话,只因为罗贯中讲究语法

【故事背景】:官渡大战后,曹操打败了刘备。刘备只得投靠刘表。曹操为得到刘备的谋士徐庶,就谎称徐庶的母亲病了,让徐庶立刻去许都。徐庶临走时告诉刘备,邓县隆中有个奇才叫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第二天,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去南阳郡邓县隆中拜访诸葛亮。谁知诸葛亮刚好出游去了,书童也说不知什么时候回来。刘备只好回去了。

过了几天,刘备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雪又来到诸葛亮的家。刘备看见一个青年正在读书,急忙过去行礼。可那个青年是诸葛亮的弟弟。他告诉刘备,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刘备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说渴望得到诸葛亮的帮助,平定天下。

转眼过了新年,刘备选了个好日子,又一次来到隆中。这次,诸葛亮正好在睡觉。刘备让关羽、张飞在门外等候,自己在台阶下静静地站着。过了很长时间,诸葛亮才醒来,刘备向他请教平定天下的办法。

关于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称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建安二年(197年)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南阳郡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隆中)“躬耕陇亩”。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故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儿子:现在我明白了,至少有两个成语跟诸葛亮有关:三顾茅庐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我:跟三国的人物有关的成语、谚语、故事、诗词那真是太多了,数不胜数。我们小时候听评书最喜欢的就是袁阔成的《三国演义》。几乎每个故事都耳熟能详。你虽然没有学过听过,但是这里面的人物有几个肯定不陌生。比如:曹操、刘备、诸葛亮、张飞、关羽等等。

儿子:对对对,这几个我都听过。

我:这个三顾茅庐不论史实是否如此,但是作为小说它实在精彩。就算是绝大部分虚构,那也虚构得太细腻和严谨了。

儿子:那我们想要读懂它的真意,你能够给我一个思路?

察言观色,看懂三顾茅庐

看似古文,实为白话,只因为罗贯中讲究语法

我:这就是我的建议。你把书中几个人物的言行统计出来,就成了。

儿子:

那我就按照出场顺序来了。

关羽:兄长两次亲往拜谒,其礼太过矣。想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没看透)

玄德:不然。齐桓公见东郭野人去五次才见一次,何况我要见大贤人呢。(诚心认可,甘愿拜访)

张飞: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将来。(鲁莽无知)

刘备:汝何太无礼?汝若同往,不可失礼。离草庐半里之外,便下马步行;

张飞:说诸葛亮哥哥无礼,便引我等到庄不妨,何故竟自去了?

刘备:彼各有事,岂可相强?(善解人意,懂得替人着想,不自视过高。)

拱立阶下。

张飞:这先生如何傲慢,等我去屋后放火—-

诸葛亮:起身吟诗(纯属故意设计)出场不俗,出口不凡;

有俗客来否?何不早报?尚容更衣(看似有礼貌,实则继续有意拖延)

刘备:汉室末胄,涿郡愚夫,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自谦至此,礼贤下士)

诸葛亮:也谦虚地说:南阳野人,疏懒成性—–(故意的)

恨我才疏学浅,有误下问——(还是要端着学问,故意考验)

刘备:愿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继续加码劝导,打中有大志向的人心坎儿)

欲伸大义于天下—–

诸葛亮:开口分析,指图谋划,说出刘备如何起家、定邦之策。(看出刘备的大志和决心之后的坦诚相见)

刘备: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仍有疑惑:刘表、刘璋之地如何夺之?

诸葛亮:夜观天象,一切尽在掌握—- (可见让刘备三顾茅庐是故意安排的,就是彼此的考验,是不是能遇到知音,否则大志难酬,大业难成)

刘备:再次诚信邀请出山—-

先生不出,如苍生何?大哭—-(再次以大义,至诚相示,杀手锏)

诸葛亮:将军既不相弃,愿效犬马之劳。(终于完全被感动,放下顾虑,同意出山)

儿子:哈哈,终于伯乐和千里马达成了共识。刘备的确是真心诚意。

我:是的,他当时不缺勇士,但是的确是缺少高级智囊。没有智慧指引,如何成就大业。所以他是真着急,也是真需要人才。诸葛亮给他分析大势,还告诉他如何做,他能不惊喜吗?

儿子:可是关羽、张飞就想不到这么深,所以总是心存不满。这就是诚意不够的原因。

我:对了,这就是领导的思考深度的问题了。怎么样?这样“察言观色”,各个人物的性格

就跃然纸上了吧?好在,课文虽然沿袭古文,但是并不难懂。你知道为什么吗?

儿子:的确跟纯粹的古文不同,但是说不上来。半文半白?也不是。

我:哈哈哈!关键点在于:

罗贯中的古文基本上都有严谨的语法逻辑。

儿子:听不懂!

我:也就是说,每一句话都非常完整:主谓宾定状补,该有的一个不少。所以你读起来很完整,虽然个别字眼少见,但是整句看完没有影响意思的理解。

儿子:明白了。

的确,生字词并不多,甚至比《智取生辰纲》都好懂一些。

【成语】:三顾茅庐

顾:拜访;茅庐:草屋。原为汉末刘备去南阳郡邓县隆中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有可能出现的字词考点:

犹然:仍然。 纶巾:古代用青色丝带做的头巾;愧赧:因羞惭而脸红;殆:大概;

存恤:爱惜、体恤;箪食壶浆:用箪盛饭,用壶盛浆。浆,以粮食加水适度发酵的饮料。

如雷贯耳;经世奇才;思贤若渴;顿开茅塞;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三优号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1474187172@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发布者:乔乔,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uuuhao.com/28552.html

(0)
乔乔乔乔作者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